咨询热线:0757-81688980

栏目分类
联系我们
电话:0757-81688980
手机:18988636716
微信:18988636716
邮箱:2144366390@qq.com
网址:www.fshongshulin.com
地址: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桂澜北路南海万达广场SOHO公寓B座70
新闻详细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亲子教育 » 认同——孩子跟父母的牵系难以说清(上)
认同——孩子跟父母的牵系难以说清(上)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18-10-24 03-18-49

有这么一种现象……


“这孩子的脾气大得吓人,活脱脱跟他爹一个样!”

“看他整天醉醺醺的样子,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!”

“天啊,你可真是越来越像你妈了!”

“……”


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不难听到类似上面的这些感叹,人们惊讶于子女与其父母的某些明显的相似之处。


仔细分辩起来,这里所指的并非是那种仅局限于身材样貌方面的来自于基因遗传的“形似”,而是涉及到谁的习惯爱好啦,谁的行为动作啦,谁的生活态度或人际模式啦等等难以通过先天遗传直接获得的“神似”。


这是一些显然不象生来就有的特征,而更象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习得的、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东西,但这些东西却又或多或少地跟其父母或重要亲人非常相似。


因此,这种跟亲缘并无直接联系的相似看起来又似乎真的跟亲缘难脱干系。

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这些相似是怎么来的?如果不是先天遗传的话,难道还会有“后天遗传”一说吗?


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再来看几个相关例子。


孩子跟父母的牵系难以说清


“我就是想要像你。”


一个小男孩从小崇拜父亲,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。


他整天跟在父亲身边,模仿着父亲的一举一动,别人开玩笑说他是“跟屁虫”。


长大之后,他的各种做事风格、神态语气,用旁人的话来说,跟他父亲“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”。


“我讨厌你那种坏脾气。”


儿子有一个粗暴的父亲,小时候经常恶骂他。


记忆中,他对父亲专横的态度非常反感。


一天,他因小事冲着妹妹吼叫,妹妹生气地说:“你怎么那么像你父亲!”


这时候他才猛然惊觉,自己刚才训斥妹妹的语气神情居然跟他厌恶的父亲一摸一样。


“本来我很想跟你有不同。”


父母因工作关系从小与女儿分离,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,女儿在童年吃了不少苦头,常常感叹自己是“一个人独自长大的”。


女儿成年后,有了自己的孩子,为了避免孩子重复自己童年的痛苦,她坚持由自己亲手把他带大。


孩子刚会走路时,她把孩子送进托儿所,开始忙起自己的工作来,忙得早出晚归。


旁人说:“你不应把太多时间花在工作上,孩子还小,你需要多些时间陪伴他”。


她的反应不以为意:“并非母亲整天跟孩子在一起,孩子就能健康成长,跟别人相处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。”


这时候,她并没有意识到,实际上她已经重复了她力图想要避免的父母对她的养育模式。


“相似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。”


一个女儿很恨她的母亲,回忆起小时候母亲对她的虐待总是伤心不已,她从未想过母亲身上有什么值得自己效法的品质。


然而最让她难过的是,有一天丈夫竟然对她说:“你简直越来越像你妈了!”


另一个女孩,因感到抑郁来看心理医生。


说起自己的父亲,她为他感到无以名状的难过:内向、沉默寡言、冷漠、孤独、可怜,等等。


心理医生说:“咦,你对父亲的形容听起来怎么跟你的症状那么相似?”


……


罗列了这么多事例,无非为了证明,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种现象:孩子变得与自己的父母越来越像——音容笑貌、行为举止、习惯脾气、情绪情感、生活态度、价值观念,等等。


无论你想要也好,不要也罢,不知不觉地,某些方面的相似就会显露出来。


由于这些相似不象是先天遗传,而更象是后天慢慢习得的,我们权且称它为“后天遗传”。


逃不脱的相似,其实是无意识认同在起作用


这里所称的“后天遗传”,说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,有一种变得与其父母,或者是其身边重要的养育者越来越像的倾向。


这种所谓的“后天遗传”,与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不同。


生物遗传,涉及到一种血缘基因的联系,其存在的动机是生命谱系的延续。


而左右着“后天遗传”的,是个体隐蔽、复杂的心理机制,其动机与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有关。


心理学称这种内在的心理机制为认同作用。


认同,概括地说,就是意味着变得像某个人,或具有某人的特征。


根据客体关系理论,人类的发展轨迹是从儿童最初融合和依赖母亲,到增加独立性和增加分化,最终成长为真正独特的、成熟的个体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个体是通过不断的认同去逐渐建立和形成独特自我的。


个体通过认同,将他环境中的规则和特征转化为内部的规则和特征,然后个体的思想或行为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就会变得像某人或某事。


通过各种认同和内化,成熟的成年人能够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象,在这个意象里面,准确地描绘了一些曾经和他们发生关系的重要的人。


弗洛伊德认为,儿童最早的认同对象通常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如父母。


由于认同是把自我变成像他所选择的客体,因此儿童认同的结果,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变得像父母。


那就是说,所谓的“后天遗传”,就是儿童在脱离父母成长为独立个体的过程中,通过与父母或其它重要人物的某些方面认同,而变得与这些人物相像。


既然儿童与父母相似是因为他们与父母认同的结果,那么这种认同必然有一定的选择性指向。


但是为什么有时候人们想要跟父母像的地方不会像,而不想象的却又偏偏那么像呢,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呢?


作者: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中心督导咨询师  冼漪涟


佛山心理咨询,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

相关信息
友情链接:
版权所有:佛山市宁静空间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备案号:粤ICP备17003542号
技术支持:骏域网络
电脑版 | 手机版